“試驗開始——”
10月22日上午9點25分,隨著一聲指令,在三峽電站泄洪壩段下游右岸平臺上的工作人員開始起吊、拉線,一款長相酷似“小豬佩奇”的機器人被吊出集裝箱。
集裝箱里,三峽集團長江電力、科研院,中科院和河海大學等單位的技術人員守在電腦操作臺前,實時掌握現場作業情況。檢修現場,技術人員各自忙開,對機器人“小豬佩奇”開展入水前的最后檢查。
10點24分,“小豬佩奇”入水。

“小豬佩奇”下水試驗
10點45分,“小豬佩奇”開始下潛,6個攝像頭瞬間全部打開。岸上的集裝箱里,監控系統開始出現水下畫面。
“多普勒、超短基線、慣性導航、北斗定位等多重組合導航定位系統同時打開,現在正式進入試驗階段。”長江電力檢修廠水電檢修技術研究所萬剛同志說道,去年該機器人第一代樣機在新安江水電站測試,今年6月升級后的工程機在世界第二大水電站——白鶴灘水電站成功開展了上下游全場景應用試驗,機器人下潛到大壩最深處,檢測效果良好。今天是機器人第三次在實際應用場景測試。
10點50分,“小豬佩奇”開始水下工作,并持續下潛,深度5.02米、8米、12米???
聲納掃描傳回的視頻畫面上顯示,按照技術人員輸入的定位參數,“小豬佩奇”在水下12米處的壩體上,精準找到了混凝土表面的“預置缺陷”。

查看“小豬佩奇”水下試驗情況
據了解,長江電力檢修廠于2017年成功研發出首款兼具探測和打撈功能的水下機器人。此后,機器人持續迭代升級,第二代實現了長距離水下隧道巡航檢測;第三代融合了長距離檢測和打撈等多重功能;第四代突破復雜空間清障難題,第五代已拓展至水下缺陷修補。這次正在開展水下試驗的新一代智能檢測機器人是“十四五”時期國家重點研發計劃項目,將實現壩體表面缺陷的毫米級測量。
“檢修廠現在還有多名潛水員,他們正在逐步實現從潛水員到機器人管理員的角色轉變。”萬剛預測說,“十五五”期間,機器人將實現特殊環境和位置下的設備在位修復。(在位修復,即是在設備原有安裝位置上,不經過拆卸或移動就能直接修復受損部件。)
11點30分結束,“小豬佩奇”浮出水面。
問題精準找到,檢測資料發回。技術人員說,該機器人不僅找到了混凝土“實驗塊”,同時還對右岸大壩的相關區域進行了全方位的掃描“體檢”。
試驗的成功,為今年世界最大清潔能源走廊歲修再添一件科技“利器”。10月24日,該項目再傳捷報,機器人所有技術指標及功能順利通過專家組現場見證測試,為這一國家“十四五”時期重點研發計劃項目圓滿收官奠定了堅實基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