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資源高效利用與工程安全國家工程研究中心(以下簡稱“國家工程中心”)2005年由河海大學與中國長江三峽集團有限公司(以下簡稱“三峽集團”)共同組建,是經國家發展和改革委員會批準設立的水資源領域國家科技創新平臺。長期以來,國家工程中心圍繞國家重大戰略和行業發展需求,依托河海大學、三峽集團各自優勢,開展關鍵共性技術研發、科研成果轉化、工程驗證與咨詢服務等工作,為解決我國水資源開發利用、水利工程建設和運行安全、防洪減災、流域水環境綜合治理等行業性、關鍵性技術難題做出了重要貢獻。
為了創造良好的科學研究條件和學術環境,加強學術交流與科研合作,吸引、凝聚國內外優秀學者,圍繞水資源集約高效利用、洪旱災害防治與風險調控、水工程智能低碳建設與安全運行、水環境治理與生態修復、水電設備智慧運維和水電工程精益檢修等領域開展基礎理論、戰略發展、前沿及關鍵共性技術研究,促進產學研深度合作交流,國家工程中心特設立開放研究基金,本年度開放研究基金由中國長江電力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簡稱“長江電力”)出資。現發布2024年度開放研究基金申請指南(以下簡稱“指南”),熱忱歡迎和邀請國內外相關領域的研究人員積極申請。
本年度主要針對以下方向的研究內容予以支持:
面向氣象水文預報預測、水庫調度、新能源功率預測、全生命周期評價,開展模型研發、模擬仿真、業務管理等領域的基礎性、前瞻性關鍵技術研究。
(一)基于AI的降雨及徑流預報精度提升關鍵技術研究;
(二)AI新技術在新能源功率預測中的應用研究;
(三)長江中下游復雜河湖水系徑流及水位精確預報關鍵技術研究
(四)AI、大模型等新技術在梯級水庫調度應用研究;
(五)金沙江下游-三峽梯級電站調度關聯信息獲取及處理方法研究;
(六)氣象形勢及降水過程數字孿生動態展示關鍵技術研究。
(七)長江流域水雨情監測新技術、新方法及新設備研究。
(八)長江水資源與經濟社會耦合協同發展戰略研究
圍繞長江流域洪水預測預報和極端氣候水旱災害防控的技術難題,開展洪水災害聯合預測、預報、風險評估、干旱災害預測預警和應對技術研究,形成長江流域洪旱災害防治的成套理論、技術與方法體系。
(一)長江洪水災害預報及風險評估關鍵技術研究;
(二)極端氣候災害演變機制和預測關鍵技術研究;
(三)旱澇急轉復合災害形成機制和模擬關鍵技術研究。
(四)基于遙感時空大數據的長江中下游干旱情勢監測與分析關鍵技術研究;
(五)長江流域干旱事件的傳播時間研究。
(六)長江流域洪旱大數據分析及過程展示關鍵技術研究。
圍繞水工程低碳建設、評估,水工程智慧化運行、管理、檢修等難題,開展高庫大壩檢修成套技術、水利樞紐安全運行技術、水工新材料等關鍵技術研究。
(一)水工新材料研發;
(二)水利水電工程大規模地下洞室群穩定性分析、控制理論與技術研究;
(三)深厚覆蓋層上土石壩壩基滲控體系綠色建造及失效破壞過程研究;
(四)高水頭泄洪隧洞安全運行關鍵技術研究;
(五)水工混凝土長期性能演變與狀態診斷技術研究;
(六)大壩安全性態全面感知技術及綜合評價研究;
(七)基于AI的水利數字孿生專業模型研究;
(八)山區水庫底泥生態疏浚及疏浚淤泥綠色資源化利用;
(九)深厚軟弱壩基綠色加固處理技術研究。
圍繞長江流域、水庫群庫區、干支流水質監測及評估、污染防控技術方法、生態修復等方面問題,開展梯級水庫水質演變與污染控制、入江補水生態安全協同防控、庫區及支流生境修復等關鍵技術研究。
(一)長江流域水質演變及污染控制研究;
(二)梯級水電站水生生物的水文調控機制;
(三)梯級水電站含生態環境目標的綜合優化調度研究;
(四)AI、大模型等新技術在梯級水庫生態調度應用研究;
主要面向智能水電站運行管理需求,以態勢感知、大數據、人工智能、實驗科學、物理機制、專家決策為基礎,開展水電站運維的基礎及應用基礎、關鍵共性、前沿先導、戰略新興等技術研究,突破“卡脖子”關鍵核心技術,建立長江流域水電工程智慧安全運維的成套理論、技術與方法體系,提高水電能源安全運行保障能力。
(一)水電設備狀態聲學監測及故障識別技術研究;
(二)水電設備設施智能感知及檢測技術研究;
(三)基于試驗平臺的故障模擬技術研究;
(四)水電設備設施數字孿生物理機制及關鍵技術研究;
(五)水電設備設施故障機理研究及應用;
(六)機器人在水電站設備設施運維檢修中的應用研究;
(七)基于工業互聯網平臺的水電設備預警、診斷、評估等算法及知識庫研發;
(八)水電工程領域CFD數值模擬關鍵算法研究;
(九)抽水蓄能關鍵技術研究;
(十)新時期抽水蓄能產業發展布局與戰略研究。
圍繞流域水電檢修過程中的技術難題,聚焦檢修新技術、新裝備、新材料的前沿,開展設備壽命評估、檢修策略研究、檢修新材料研究、檢測與修復作業裝備研制,構建流域水電工程檢修技術體系。
(一)設備壽命評估及狀態檢修策略研究;
(二)缺陷及關鍵檢修參數智能檢測關鍵技術研究;
(三)水輪發電機組智能無損檢測與測量、在位修復等技術研究;
(四)新型表面工程技術在水電站的應用研究;
(五)水電站高電壓設備檢修、試驗與裝備關鍵技術研究;
(六)水工建筑物及金屬結構設備設施缺陷檢查、診斷與修復技術研究;
(七)機組、電氣設備及水工設施檢修新材料研究;
(八)抽水蓄能電站檢修關鍵技術研究。
(一)國內外從事水資源集約高效利用、洪旱災害防治與風險調控、水工程智能低碳建設與智慧運行、水環境治理與生態修復等相關研究方向的國內外教學、科研全職且有固定依托單位的研究人員均可在《指南》規定的范圍內提出資助申請(基金出資單位長江電力人員除外)。申請者必須是項目的實際主持人,不受理自然人提交的項目申請。
(二)項目申請、審批、實施與結題等程序將按照《水資源高效利用與工程安全國家工程研究中心開放研究基金管理細則》的有關規定執行。
(三)擬資助項目分為一般項目和重點項目兩個層次:一般項目每項資助額度為20-30萬(含30萬),項目研究期限一般為2年;重點項目每項資助額度為40-50萬(含50萬),須與長江電力或國家工程中心團隊人員合作申報,優先資助申請人駐場開展研究工作的項目,項目研究期限一般為2-3年。長江電力人員及所在單位不參與基金經費的使用和分配。
(四)每項基金項目應產出研究內容相關的成果
1)一般項目成果基本要求:發表3篇以上以長江電力和水資源高效利用與工程安全國家工程研究中心為聯合署名單位的高水平論文,其中SCI檢索的論文不少于1篇;申請發明專利不少于1項(第一專利權人應為長江電力)。
2)重點項目成果基本要求:發表5篇以上以長江電力和水資源高效利用與工程安全國家工程研究中心為聯合署名單位的高水平論文,其中SCI檢索的論文不少于2篇;申請發明專利不少于2項(第一專利權人應為長江電力);全國性或國際學術會議報告不少于1次。
(五)所有基金研究成果應標注本基金項目資助,并在成果鑒定、報獎時署名長江電力和水資源高效利用與工程安全國家工程研究中心。標注格式為“水資源高效利用與工程安全國家工程研究中心開放研究基金資助”,英文標注格式為“Supported by the Open Research Fund of National Engineering Research Center of Water Resources Efficient Utilization and Engineering Safety”。
(一)自本《指南》公布之日起,開始受理項目申請,截止日期為2024年7月31日。
(二)依托單位須對申報項目進行初審,并簽署審核意見。
(三)申請人應按相關要求提交項目申請書一式2份(以郵戳日期為準),同時報送電子版文件(包括申請書word版及蓋章后的申請書pdf掃描版和匯總表)。
聯系人:余芳
電話:13972003750
E-mail:1024638499@qq.com
通訊地址:武漢市江岸區三陽路88號匠心城三陽中心
郵政編碼:430019
聯系人:于璐
電話:18551785433
E-mail:yuluhhu@hhu.edu.cn
通訊地址:南京市江寧區佛城西路189號牛首山科技園
郵政編碼:211106
附件:1.水資源高效利用與工程安全國家工程研究中心開放研究基金管理細則
水資源高效利用與工程安全國家工程研究中心
2024年6月18日